您当前所在位置:首页 > 天台风情

天台客人:陈搏高徒张无梦

来源:|发布时间:2018-04-10|浏览次数:

北宋道士张无梦,字灵隐,号鸿蒙子,出生于凤翔蛰屋(今硖西周至县)一户高隐不仕的的儒学之家。生得颀长俊爽,喜欢清闲,对《老子》《周易》之学很有心得。二十岁时就把家产交给胞弟管理,进永嘉开元观作道士。后来入华山,与种放、刘海蟾结友,师事高道陈搏(871—989),多得其真传。陈景元在《化书后序》中记叙了陈搏向张无梦揭穿了宋齐丘将道友谭峭的《化书》夺为已有一事,生动地表明陈张之间师徒授受的亲密关系。99岁死于金陵(今南京)

图片 1.png

 

张无梦学道既成,历游名山大川。登天台赤城,憩桐柏,最后在琼台结庐修炼。他博通古今百家学说,掌握赤松导引、安期还丹之法,并将炼丹经验写成歌诀,至100篇,题为《还元篇》。

时王钦若执政,夏竦以《还元篇》奉献给真宗。真宗召张无梦进京,问长久久安之策,张无梦说:“山野之人,在山中无非读读《老子》《周易》而已,实在说不出什么高见。” 真宗就请他讲《易经》,他只讲“谦”卦。真宗问他为什么这样,他说: “方大有之时,宜守之以谦”。真宗觉得切中肯綮,即欲拜为著作佐郎。张无梦坚辞不受,曰:陛下德如尧舜,山林中岂不容一巢父、许由耶?

图片 2.png

 

又一日,真宗又召张无梦讲《还元篇》。张无梦先称:国犹身也。心无为则气和,和则万神结矣;心有为则气乱,乱则英华散矣。游玄牝之门,访赤水之珠者,必放旷天倪、囚千邪、剪万异,归乎抱朴守静,静之复静,以至於一。一者,道之用也;道者,一之体也。一之与道,盖自然而然者焉。是以至神无方,至道无体,无为而无不为,斯合於理矣。 讲了几十首就退出。真宗赐以金帛,又坚辞不受,只是一意要求回山。真宗赐给“处士先生”号,还是不接受,只好写了一首诗为赐,放他回天台山。真宗即以歌赐行:混元为教含醇精,视之无迹听无声。唯有达人臻此理,逍遥物外事沉冥。浮云舒卷绝常势,流水方圆靡定形。乘兴偶然辞涧户,谈真俄尔谒王庭。顺风已得闻宗旨,枕石还期适性情。玉帛簪缨非所重,长歌聊复宠归程。 朝廷官员也纷纷赋诗赠行。次日,有旨令台州给著作郎俸以养老。

图片 3.png 

张无梦在琼台又住了十几年,转隐于终南山鹤池。后游嵩山,泛湘汉,抵金陵保宁寿宁佛舍,杜门不出。士人有见而问之者,则答以耳聋,而后近废人事。有二经生侍儿案,后度为道士。年九十九,终于金陵(今江苏南京)。

  张无梦与宋真宗的对答也颇有其师陈搏遗风。周世宗、宋太宗先后征召其师到宫中,陈搏均以招贤去佞、轻赋万民,实行“无为”之治相劝,谢绝官职。张无梦还拒绝了台州府奉旨给予的著作郎薪俸,继续过他的逍遥方外的林泉生涯。他写的《福圣观》正可看出此时他如鱼得水的心情:

台山小隐十余秋, 曾伴仙翁处处游。

瀑布长流天上雪, 翠屏高倚洞前楼。

云堆华顶寻飚驭, 月满灵溪狎海鸥。

此地重归欣得路, 赤城玉府透瀛洲。

又《天台福圣观》诗云:

天台瀑布落青天,观在天台瀑布边。

道士只今烧药处,仙翁曾是种芝田。

龙居古洞遗残雨,鹤出高巢点破烟。

暂别灵溪游五岳,不知重到又何年。

图片 4.png 

其《桐柏崇道观》诗:

桐柏观周匝,千峰累翠螺。

地高阴气少,天近日光多。

三井云雷起,一坛鸾鹤过。

谁言紫微后,无客继仙科。

 

图片 5.png 

张无梦为陈搏最得意的门徒,有《琼台集》行世。他又以道法传给碧虚子陈景元。


Copyright © 2003-2021 苏州市天台商会 版权所有    苏ICP备2021019402号    XML地图